查看原文
其他

万行开示:谈修行的环境、能量与证道

东华禅寺 2019-08-29

1.修行的沿途风光


佛法可分为两块:一块是理论,一块是实践。自古以来佛教内部就分两大派:一派是实修实证的,一派是搞佛学研究玩理论的。比如过去北大等一些高校的大家如胡适等,他们都是佛学大师,但既不盘腿打坐,也不礼佛、吃素,没有真正的信仰,他们只是相信佛学知识。现在也是这样,很多大学的哲学系开设了佛学课程,但只是把它当作一门学术、知识来学习、研究。

如果要讲理论,恐怕好多和尚都讲不过那些大学教授们。但是和尚们要是讲修证、讲体验、讲实践,这些教授们就听不懂了。于是佛教禅宗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沟通方式——悟道偈,或者称禅偈。悟道偈就是修行人之间讲沿途风光、个中感受的特殊表达方式。它既像诗又像词,但既不是诗又不是词,既像顺口溜又不是顺口溜。这种表达方式超越了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理论上的条条框框。所以,当禅师和法师对话时,禅师用禅偈的方式来表达,法师就听不懂了。因为经典上没有,法师找不到依据,就傻眼了。这就是禅宗独特的表达方式。

后来随着禅师们修行和文字般若的提升,在写悟道偈的同时又使用了优美的措辞,于是好多人就把悟道偈当作诗词来欣赏和研究。当然,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因为悟道偈既有文辞的优美,也有实证的意境。如果你看得懂,就说明你有同样的经历和悟境。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经历和悟境,就只能从文字表面去依文解意,永远也无法体会个中意境。

禅门的这个传统一直保持了下来,直到现在这种悟道偈的表达方式从来没有失传过,修行人始终在用。比如修行人一见面就会寒暄:“怎么样,有没有消息啊?”意思是把你修行的体悟和感受用禅偈的方式说出来,让我听一听啊。这些沿途风光和消息只有经过实践、亲证的人才听得懂,外行人就听不懂了。但这也正是禅者的用意,就是为了不让第三者听懂,以免旁人毁谤。因为没有实践过佛法,没有经历过实证过程中的沿途风光的人,即便是佛学研究者,也会因为不了解那些境界而产生疑惑、误解,甚至毁谤。

就像宋代的圆悟克勤禅师,他开悟后说了一首悟道偈:“金鸭香销锦绣帷,笙歌丛里醉夫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一般人都读不懂这首悟道偈,无法体会其中的意境,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诗人、文人把它当作一种优美的爱情诗境去揣摩、研究,但究竟是什么意境,他们也说不清——只知道好,但好在哪里则不得而知。但若是有禅定功夫的人,一听就知道圆悟克勤禅师当时是修到哪个阶段,证到什么等级了。实际上这首偈子不仅描述了圆悟克勤禅师当时的修证境界,而且也涵藏了他的修行方法和见地,修行的方方面面都涵盖其中了。

寺庙里打完禅七,方丈和班首都会用一些话头来考查大众,比如“念佛的是谁啊?”“谁在打坐啊?”“谁在打妄想啊?”,或者“把你的消息说来听听啊”等等。其实也就把自己的心得感受,用禅偈的方式表述出来。这种表述不存在对与错,只是把当前的心境、心理反应与认识通过这种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方式也称为“交包子钱”,意思是,在打禅七的这些天里(寺院一般都是打七个禅七,也有打五个禅七或十个禅七的)你什么都不做,只在禅堂里打坐,有护七人员为你端吃端喝伺候你,最后你得交用功后的答卷,也就是要考你的功夫,看看你这几十天(四十九天或者七十天)修到了什么层次。

过去往往是方丈考完了班首接着考,一直考下去,直到把你的功夫考出来。有的人刚好在打妄想,一下就被考住了:在那一瞬间他的妄想就产生不了了!为什么呢?因为方丈、班首一提问,你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就把你的妄想卡住了。比如他问:“谁在打妄想啊?”你回答不出来,接下来打坐的时候你就会拷问自己:谁在打妄想?谁在打妄想?谁在打妄想?……你的心就真的落在这个问题上不跑了。所以参话头是禅宗的一个杀手锏,它堵在你心中,让你的散乱心生不起来。

这里有一首学员作的偈子,也就是他交的“包子钱”——《东华寺印象》:

东华禅寺,群山环抱,如入仙冥;

苍松挺拔,菩提树正,泉水叮咚。

金珠荼缀,丹桂飘香,鸟语声声;

夜深人静,满天繁星,宝殿响铃。

禅七同修,聚自四海,皆为慕名;

红尘万丈,灯绿酒红,身陷其中;

醉生梦死,贪婪功名,痛不欲生;

活得莫名,明心见性,入定方醒。

远离喧嚣,适境心静,事事何争?

古往今来,难得放下,最累功名。

人生苦短,超凡脱俗,唯师万行。

2.修行的环境与能量场


关于练功的环境,只要你心里不怕,在哪儿都可以练。其实我们找一个环境练功打坐,主要是要找一个避风向阳,比较干燥的地方。只要你感觉那里的磁场氛围比较好就行了,是以你个人的感觉为标准,不要人家说哪个地方好,你就跑到哪个地方。如果你的能量场小,到了一个大的能量场,你会坐不住的。你选的能量场必须和你的频率、你自身的能量场相吻合。

打一个比喻,有的人在二十个平方的房间里能睡得很安详,有的人在五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也睡得很安详,可是有的人在超过三十个平方的房间里就睡不着了。大致说来,一般人的房间就是十五个平方左右。若像我们出家人,寡人一个,十平方就够了。房间大,是人养房间;房间小,是房间养人。比如我们这个大厅,如果晚上你一个人在这儿睡觉,你就是睡再久,这个大厅也没有人气。如果是一个十平方的房间,你躺下一会儿,房间里就充满了人气。

房间大也是现在很多夫妻离婚的原因之一。住大房子是不利于健康、发财的,而且容易思维混沌、错乱。如果房间大,床也大,两个人不睡在一起,彼此的能量场就分离了;如果房间小,床也小,两个人睡在一起,彼此的能量就合二为一了。这就是秘诀!因为房子是模具,能把两个分离的能量场挤在一起。所以说,床小,房间小,夫妻就不容易闹离婚。

过去皇帝睡觉的房间是不会超过十平方的,你们可以到故宫去看一看,皇帝的房间里只摆了一张床,而厅却很大。他和皇后、妃子睡觉,是如何让两个能量场合二为一的呢?就是通过小房间这个模具进行挤压而达成的。所以房间是一个模具,是用来养人的,千万不能大,最多就是十五个平方,还可以放个衣柜、鞋柜等。厅可以大,但房间绝对不能大。

现在很多夫妻结婚后不喜欢睡在一起,很多都是一人睡一间,而且房间又大,慢慢地,两个人的身体都垮了,思维也乱了。究其原因,就是房间这个模具太大了,能量聚不拢,在厅里游动。

而过去那些禅师闭关的山洞就是五六个平方。闭关的山洞都在大山里面,那么大的山,就找一个五六平方的小山洞,这个山洞就像模具一样把他的磁场扣住了,他的气就不会散,他就和整座大山融为一体了。这非常重要,你们要记住!

人就是一个能量体,人活着靠的就是能量。一个人是干大事还是干小事,思维是否清晰、是否准确,都是取决于他能量场的大小和强弱。而他能量的聚和散、吐和纳,则是取决于他居住的房间这个模具。

所以,如果你住的是大房间,最好换个小房间睡觉,把大房间当厅用。如果你房子的布局、装修已经固定,没法改了,你就不住它,换个小房间住,或者卖掉,重新买一套房间面积小的。如果你住的是大房子,可以经常叫一些朋友到家里来坐一坐、吃一吃,热闹热闹,也可以接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到你家里住一住,你家里就会有人气,这个很重要!

以往搬家的传统是:在搬家的当天,要请亲朋好友到新房子里来吃一顿,热闹一番,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新房子的墙把人气吸足,到晚上墙就不会吸主人的气了。如果你不请三五十人、百来人来吃饭,这个房子要吸三五十天、一百天你个人的气才能吸足。所以以后你们搬家的时候,要把亲戚朋友都请去吃一餐,热闹一番,让墙把人气吸足了,接下来它就不会吸你个人的气了。

很多工厂、商场因为员工多了,客流量大了,容纳不下,就把它扩大,结果一扩大就倒闭了。这也是因为空间太大了,人气聚不拢的缘故。如果你的工厂很兴旺,但是厂房小,不够宽敞,你可千万不要轻易扩大。你可以再建新的厂房,但千万不要把旧厂房扩大。

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应该先想到它的结果。就像很多人去赌博或者做投资,就必须先考虑:如果赌输了我能不能承受?如果投资没有回报,或者被朋友、客户骗了,我能不能承受?尽管后果不会每次都失败,肯定有成功的时候,但你要考虑的是,当失败的时候,你怎么面对?你是否能接受,是否能承受?

3.佛像的能量积聚


很多人在家里供奉的佛菩萨像是木头雕的,当你把木头佛菩萨像往供台上一放,自然界的能量就朝它聚集过来,然后你家里的磁场就改变了。磁场一改变,受益的就是你的家庭成员。为什么木头能聚能量呢?因为这块木头已经被刻成佛的形象。一旦你把它变成一种形象、一种符号,它就能吸收相应的能量了。如果你在供台上放一个树墩子,它是吸收不了能量的。为什么我们看图腾,看着看着头会晕呢?就是因为图腾里凝聚了无穷的力量。佛像和图腾的原理是一样的,只要是这种形状,就能招感宇宙中相应的能量向它聚拢。如果你经常绕着佛像转一转,你就受益了。

所以,如果你家里有条件,最好设一个佛堂供奉佛像。即便是一张纸上的佛菩萨像,也能把自然界中的某种能量感应过来。如果在住宅小区里设一个佛堂,整个小区都会受益。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在院子里种一棵香樟树,它的磁场跟其他树是不一样的;种一棵柏树,它的磁场又不一样;种一棵松树,磁场还是不一样。因为你种什么树,树是什么颜色,就吸收自然界中什么样的能量,也释放什么样的能量。为什么有的树锯开,里面是白色的,有的树锯开,里面是黄色的呢?就是因为它们吸收的能量不一样。

能量也是有颜色的,就像声音有音色一样,不同的能量有不同的颜色,大体分五到七种。如果能量不分颜色,为什么有的木头是白的,有的木头是红的,有的石头是白的,有的石头是黑的呢?因为它集聚了这种能量,所以才呈现出这种颜色。

如果你设了佛堂,虽然你不住在那里,但你的心总想到佛堂,你也会把那里的能量吸纳过来,你也会受益。说得再远一点,过去的皇帝发现某个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就会在那里建一座寝宫,他可能一年、几年才去一次,但是只要他建了寝宫,放上他的衣服和日常用品,就等于他住在那里了。而那里的能量就会反弹到他身上,他就受益了。

给佛像开光实际上是有禅定功夫的大师通过冥想,将佛像和宇宙的灵、宇宙的能量接通,让宇宙的灵附着在佛像上,这时候佛像就不再是木头、石头了,它已经有了灵,所以你供奉它才会灵,才会和它产生感应。佛像是一个载体,大师是一个媒介、工具。如果一尊木头佛像被大师开过光,自然界低等级的能量就不会过来了,聚集过来的都是很纯的,和它的振动频率吻合的能量。

比如开光大师是十级的能量,他通过冥想感召过来附着在佛像上的宇宙能量就是十级的;如果他是三级的能量,感召过来的就是三级的能量。从此以后与佛像相应的就是十级或者三级的能量。所以过去给佛像开光,都是得道高僧通过冥想,把宇宙能量感召过来。现在寺院给佛像开光越来越讲排场,都要请头衔很大的人来开光,好像头衔越大的人,开光越管用。其实管用的不是头衔,而是禅定功夫,是禅定功夫能把宇宙能量吸引过来附着在佛像上,而不是头衔能把宇宙能量吸引过来。佛像如果不开光,也会积聚宇宙的能量,只是积聚得比较慢,而且积聚的能量可能不纯、不干净。

开过光的佛像的复印件也是有能量的,复印的数量再多也有能量。比如复印一千万张,每一张的能量都是一样的,因为它是全息的,就像你小孩的基因和你的基因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的吻合度一样,又如同你从大海里取出一滴水,它的属性和成分与整个大海的水也是一样的,只是原来那幅佛像的加持力大过复印件。

我们流通处所有的产品都开过光,但不是一个一个单独开光,而是集体开光。从理论上讲,任何一张佛像都具有加持力,都能辟邪,包括明师的照片也有加持力,也能辟邪。关键在于这个明师的修行功夫如何,证量是否圆满,也就是他们的含金量是九九金,还是六六金。

4.圣人证道的同与布道的异


在《金刚经》里有这么一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是如果跟最究竟的相比,贤圣们之间就有差别;如果不跟最究竟的相比,大家都是贤、都是圣,都很高、都很有修行。从更浅一层理解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活得有滋有味,觉得自己有知识有文化,内在很富有。但是,与李白、苏东坡等文豪一比,就都是文盲了。若不跟李白、苏东坡等文豪比,只是跟一般人比,还觉得自己是个知识分子。在这里,李白、苏东坡就相当于无为法,代表了最高、最究竟的境界。

同样,自然界里有很多天人、神仙,还有罗汉、菩萨等,跟我们凡夫相比,他们都很高。但是跟佛相比,他们就不圆满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的修行都很好、都很高,都可以称为贤人、圣人,但是跟最究竟的相比,你们还不够圆满。

实际上耶稣基督、穆罕默德和释迦牟尼佛都是大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得道的。耶稣基督为什么有六年失踪呢?这六年他就是在印度的克什米尔闭关修炼。你们看耶稣基督穿的是什么服装啊?是喇嘛装嘛!他在中东地区传教,为什么穿的是印度服装呢?由此可知,他曾经在印度生活过一段不短的时间。这种印度服装就是一块布,不需要缝,往身上一缠就是一件衣服,而且恰到好处,所以称为“天衣无缝(féng)”。结果我们中国人把它念成了天衣无缝(fèng),意思完全变了。耶稣是在印度拜师修道的,开悟之后回到中东去传教,一直保持着印度的着装。

你们若细读《圣经》和《可兰经》,就会发现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证悟的境界,和对开悟状态的描绘,跟释迦牟尼佛是一样的。只是这两位教主出生在社会最底层。只有悉达多命好,是个太子,他的叔父兄弟六个,加上堂兄三十几个,当时几乎把整个印度都占领了,所以他说话谁都相信。而耶稣基督开悟后回去传教,谁都不相信他。他们说你是那个最穷的女人在马槽里生出来的,就凭你这德性还能开悟?

而当时的穆罕默德开悟之后,对自己说:我回去后跟第一个人——我的老婆说,如果我老婆都不相信,这辈子我就不用再跟别人说了。结果他回到家里,把他开悟的景象跟他老婆一说(他老婆非常聪明,比他大十五岁,出生于非常富贵的家庭),他老婆说:“你说的这一切我都相信!”

穆罕默德得到了极大的鼓舞。男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得到老婆的认可,是不是这样啊?(众笑)最失败的男人,就是老婆不信任他,朋友不认可他。穆罕默德的老婆很有智慧,她说:“我完全相信你,相信你说的都是对的,我相信你已经开悟成圣了,你现在就应该把你的感悟说给周围的亲戚朋友们听。”

穆罕默德的老婆很富有、很有地位,她找了很多有身份的人,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老公讲法,要相信他,欢迎他。”结果在第一场法会上穆罕默德就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和赞叹。从此以后他就更自信,劲更足,开始出去弘法了,之后就所向披靡了。如果第一次讲法就吃了闭门羹,他就不会再出去传教了,因为他发过誓:“如果我老婆都不相信,从此我就闭口不说了。”

所以,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牵扯到那个究竟的道、开悟的境界和对道的描绘,一定是一样的。因为无论过去的人、现在的人,还是未来的人,当他们得道时,他们到达的是同一个源头,亲履的是相同的本地风光,出来后对道的描绘自然也是一样的。

比如你们都到了东华寺的最高殿堂——自在堂,回去后你们向家人朋友描绘自在堂的样子,肯定都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说明你们没有亲自到过自在堂,没有在这里待过、生活过,没有走进来再走出去。只要是到达源头的人,他们的描绘都是一样的,而且都不会错。中国的老子也是一个修行圆满的圣人,只是他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度和他有缘的人。

圣人都是以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形式来度众生,不会以同一副面孔、同一种形式来度众生。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同,嗜好也不同。就像同一种质地的布料为什么要染成白色、黄色、紫色、黑色等不同的颜色呢?就是为了满足众生不同的审美、口味和嗜好。外在的表现形式、视觉效果虽然不同,但里面的产品是一样的。

所谓的差别是指在途中有差别,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不跟究竟的比,你们都对,都修得很高。但如果跟究竟的比,你们之间是有差别的。佛说话是非常圆融圆满的,他从来没说谁是外道,谁不是外道,只说究竟与不究竟,这就是他的德行和智慧。所以佛陀没有树敌。

各个宗教到现在都是八万四千法门,并不是佛教才有八万四千法门,基督教也分了很多派系,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也都有很多派系。原因是这个法传到某个区域,就必须与这个区域的文化、习俗和本土信仰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落地生根,不被排斥。

佛教进入中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佛教里面有很多形式和仪轨,在原始佛教中是没有的。所以有些人说佛教里有很多东西是迷信。没错,的确有迷信的成分,但是它能流传两三千年,说明这种迷信是众生需要的,是能帮助众生的。你不要看到这些迷信的形式就全盘否定,因为迷信里也包含了真理。比如佛教里的焚香、烧纸、点蜡烛也是迷信,可是为什么我们祭奠祖先时,要燃几支蜡烛,烧一些纸,倒一点酒,盛一点饭呢?因为我们平时就是这样孝敬父母的,所以也用同样的方式祭奠祖先。当父母亲百年去世后,我们也还是用同样的方式孝敬他们。

所以你不能说这些纯粹是迷信。也许你会问,祭祀供奉的饭,祖先也没有吃,酒,祖先也没有喝,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他们的确没有吃没有喝,但是为了向祖先表达我们敬意和感恩之心、怀念之情,我们需要一个载体、一种方式。就像世间男女之间是怎么证明对彼此的感情的呢?赠送玫瑰或者戒指就是一种方式,玫瑰或戒指就是他们爱的载体。而我们以香、烛、灯来敬奉佛菩萨也是同样的道理,香、烛、灯也是一个载体,是我们需要这些载体、这些形式。

所以,茶以载道,文以载道,武以载道,香以载情、灯以载心,道理都是一样的,这些东西都是载体,通过它们,把实质的精神与内涵传递出去。所以修道的时侯,过程也非常重要,要想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就必须有一个圆满的过程。过程就相当于因,一旦过程不圆满,是畸形的,那么结果也是畸形的,也不会圆满。佛教特别讲究因,如果起因不好,结果肯定不好。

5.修行离不开身心


有个学员说他曾经见到药师佛,是湛蓝湛蓝的琉璃身。既然已经和药师佛有感应了,就应该将药师法门继续修下去,让功夫不间断。药师佛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包括南传佛教中都有。

有的人以为修药师法门可以不通过四禅八定直接成就,这只是一种方便说。任何法门的修行都离不开身心,先修身体,后修心。所谓修心也就是修思想心态,说得再白一点,就是修认识和观念的转变。

什么是境界?境界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合起来就是境界。最终我们是拿你的心理反应、定位和超越来衡量你的禅定功夫和境界的。虽然现在你还没有突破生理反应这一关,你觉得很难,但是当有一天你突破了这一关,开始突破心理反应的这一关时,你会发现心理反应这一关更难突破。真正决定我们生死轮回的,不是我们的身体,而是我们的心灵,也就是我们的思想和心态。无论修什么法门,都是一步一步往上走的。

佛教有一个观点——四禅八定是共法,任何教派的修行都要经历四禅八定。就像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盖大楼,都要先挖地基打地桩一样。所以四禅八定是所有宗教修行法门的共法,是通用的。只要修禅定,就要经历四禅八定。只不过有的人在经历四禅八定时,由于根基好(根基好的是再来人,前世修过),可能瞬间就过去了;而有的人根基不好,不是再来人,可能就要慢慢地熬。就像有一种修行人,他不是在禅定中经历他的境界,而是在晚上做梦的时候经历,他在梦中经历了四禅八定,就突破了。因此有的人就会疑惑:怎么我没有经历过四禅八定呢?其实他在梦中已经经历了。

有的人说如果在梦中知道自己在做梦,就表明他已达到了三禅的层次。的确有这种说法。但问题在于你是否每次都能做主,都能达到这个层次?是不是有时候上去了,有时候又降下来了?我们衡量你的功夫,是看你的功夫是否成片成势。如果只是偶尔瞎猫撞上死耗子,有一两次境界,那不算真功夫。真功夫是持续的、恒定的。有些社会上的人描绘他们的境界,比我们修行十几年的人还要高,但是一旦他们往下跌,就跌到了万丈深渊。而很多出家人的境界并不高,而是缓慢地往上升,这才是可喜的。修行不能忽高忽低,必须稳定。

2014.12.3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